本网讯(记者/王亚迪)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孙保瑞应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研究中心邀请,于2016年2月24号——3月3日前往印度参加中印岩画学术研讨会。这次活动中方由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组织,共有来自北京、西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云南、河南等省市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二十多位学者参加。
会上,孙保瑞就世界其它地区发现的凹穴类型岩画同中国中原地区凹穴岩画进行比较论证,中国中原地区凹穴岩画与其它地区凹穴岩画有明显不同,首先中原岩画在伏牛山区分布范围广,数量大,有规律。其次,中原岩画与该区域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它是雕刻在共同文化区域内的有纪年的记事符号。
中原岩画有明确的结构关系和规律可循。它是由圆凹穴以偶、奇数形式排列为绝对数量,伴有沟槽线、动物雕塑及人物、生殖崇拜图腾,和文字意味符号等图案组成。它由6对12凹穴以偶数排列形式为基本框架,框架的上下两头有起止凹穴,框架左右两边有奇数凹穴,框架是固定不变的,奇数凹穴是活动变化的。它们分别是起止凹穴、记时间凹穴和记事件凹穴,相互构成因果关系。即用12个凹穴排列来表述一个完整的数字空间框架体系。任何一个凹穴放在该体系旁边,这个体系就会产生文化表述,即该体系某一位置时间内发生了某件事。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这种记时间和事件的方法直观易学,是建立在共同文化信仰下的社会共识符号,浅显易懂的普及了的大众绘事体系。
孙保瑞的学术观点引起了中外学者广泛关注。这次会议使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中原岩画,为中原岩画的发展做出了努力。(编审/李冉)